【中國數字視聽網訊】1月1日,國內首個立體電視節目綜合性試驗頻道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6家電視臺開播。觀眾在自己家中便能欣賞到3D技術帶來的炫目特效。
作為收看3D節目的必需品,3D電視機在市場上悄然走俏。很多消費者都將是否具有3D功能作為選購電視機的參考指標之一。然而,在火暴的市場背后,中國的3D電視產業卻面臨著技術不成熟、缺乏標準體系等諸多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那么中國的3D電視產業的發展前景將可能出現“重影”。
“3D”成最熱概念
蘇寧電器北京亞運村店黑電銷售主管王衛強表示,“元旦期間,電視機銷量增長迅速,在所有家電銷售中最為搶眼。而且,受3D頻道試播的影響,很多消費者購買電視機時,將是否具有3D功能作為購買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
筆者走訪發現,3D儼然成為了目前電視機市場最具號召力的概念,以及廠商眼中未來的利潤增長點,很多電視機上都標注有醒目的“3D”標簽。創維、長虹、海爾、康佳、飛利浦等眾多家電品牌也紛紛推出自己的3D電視產品。據大中電器亞運村店咨詢處人員介紹,賣場內所有的電視品牌都有自己的3D電視產品。
不僅視覺效果上有噱頭,3D電視在價格上也越來越“親民”。筆者在國美、蘇寧、大中等多個電器市場轉了一圈,看到除去少數3D LED電視機價格在萬元左右,一般的3D LCD電視機都只有幾千元的價格,與同尺寸的2D電視相差無幾。在蘇寧電器亞運村店,一款50寸的國產品牌3D電視,價格只有5990元,而另一款42寸的3D電視,價格甚至跌破了3000元。
隨著3D電視機與普通電視機的差價越來越小,只需戴上眼鏡、按一下遙控器就可以享受3D特效,對消費者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根據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預計,2013年全球3D立體電視會增至1560萬臺,到2018年全球3D電視的出貨量可望達到6400萬臺。中投顧問家電行業研究員任敏琪表示,國內外彩電企業都在積極開拓3D電視市場,3D電視行業將是電視業下一個增長點,是未來電視業發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發展之路并不平坦
拋開銷售市場上的紅火景象,中國的3D電視產業的發展之路卻并不平坦。“絆腳石”之一就是直至目前,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3D電視市場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3D電視技術標準。也就是說,中國3D電視產業的推廣沒有成熟模式可借鑒,只能自行摸索。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技術總監范科峰博士表示,3D電視標準的制定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他認為3D電視標準體系框架應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第一是視頻源格式;第二是視頻編解碼;第三是傳輸格式還有接口、顯示以及2D和3D的兼容轉換;第四是立體電視的圖像評測技術、舒適度、安全健康及評價方法。而去年一直傳說即將出臺的兩項3D電視標準,國家標準《立體電視術語》和行業標準《立體電視圖像質量測試方法》,至今還處于報批階段。
另據了解,目前3D電視技術無論是發射端還是接收端,在國際上都還沒有統一的標準。而中國、美國、日本、韓國都在根據本國的情況加緊制定標準,一場3D領域的標準戰正在上演。
任敏琪則表示,目前我國的3D電視發展受到諸多限制。缺乏固定的3D節目和播出頻道,3D電視片源不足,技術發展尚不成熟以及長時間觀看容易引起不適等問題,都是制約3D電視發展的重要因素。以技術為例,目前市場上的3D電視能夠實現裸視的很少,絕大多數都需要佩戴特制的3D眼鏡,長時間收看會產生身體不適。據有關醫學人士介紹,長期觀看3D電視會產生眼睛干澀、身體平衡性下降、頭痛和乏力等身體不適癥狀。
專家表示,目前彩電市場形成了主動快門式3D電視和偏光不閃式3D電視兩大陣營。而兩種3D電視機的工作原理是有所區別的。3D頻道推出之后,不同制式的3D電視機,在接受信號方面可能會存在視覺效果差別等問題,很難做到完全兼容。另外,兩種制式所采用的3D眼鏡也不同。而這些細節將可能會影響到消費者的市場選擇。
面對3D電視標準的“百舸爭流”,任敏琪表示,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他說,國際上對于3D電視并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和專利體系,為國內品牌提供了機會,使國內3D電視企業也有機會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積極推動我國3D產業的發展。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