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LED小間距顯示屏真正體現了中國’智’造,其如火如荼的發展趨勢佐證了LED小間距顯示屏市場前景廣闊。家用電視這個全球每年近萬億元市場規模的大蛋糕,小間距LED能分享嗎?從技術角度來看,LED-TV進入家庭還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需要解決。
一、電磁兼容(EMC)。
LED-TV作為一種家用電器,在國家標準和國家強制性認證中,其輻射騷擾場強限值及輻射騷擾功率限值、電源端子騷擾電壓限值及各類信號端口的傳導共模騷擾電壓電平限值等均等同于信息技術設備類國標GB9254-2008中CLASS-B級。
近年來,業內一些優秀企業此項研究上取得成果,單個顯示箱體電磁兼容性能已真實達到CLASS-B級。然而,家用電視須將LED-TV作為一個整機看待,而其中的單個箱體達到CLASS-B級并不等同于整機就能達到CLASS-B級。作為家用電器的強制性認證,我們萬萬不可有蒙混過關的念頭。屏蔽、接地、頻移、濾波、平衡傳輸、元件升級、電路技術改進等等,或許我們需要窮盡十八般武藝方可降魔,相隨而至的必然是成本的大幅提升。
二、“毛毛蟲”。
“毛毛蟲”現象是業內對由一顆LED故障導致相鄰一串LED失效的一種俗稱,其產生的原因有多種。這其中由單顆三合一LED內部短路而造成的“毛毛蟲”現象,當下業內尚未找到徹底根治的良方。實際上,“毛毛蟲”產生的根源是在LED狹小空間內堆積了大量的金屬導電材料。假如我們能夠從芯片、封裝上游著手,大量減少LED內部金屬導電材料的使用,尤其是摒棄銀膠的使用,我們或許能從根本上消除“毛毛蟲”產生的機理。可喜的是業內有識之士早已著手進行眾多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探索。
在眾多技術路線中,有三個探索方向值得關注:一是紅綠藍均采用水平結構的雙電極芯片,繼而固晶時全部采用絕緣膠作為粘合劑,徹底剔除銀膠的使用,從而最大限度地消除“毛毛蟲”產生的主因。此方案帶來的缺點是鍵合線從5根增加至6根,原本狹小的空間打線更顯局促,而優點是徹底摒棄了導電銀膠的使用,并且技術方案切實可行。二是采用倒裝LED芯片。此方案可大大減少LED內部的金屬導電材料的使用,LED的外形尺寸可以做的更小,也即LED-TV的像素密度可以做的更高,甚至我們可以斗膽夢想4K-LED-TV走入家庭。此技術路線的優點毋庸置疑,缺點則是對現有技術路線的徹底顛覆。因此,該路線并非普通企業可以為之。三是采用倒裝芯片+覆晶焊工藝。一旦在顯示領域成熟應用,則為LED顯示面陣進入倒裝+CSP+COB的融合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或許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
三、色彩還原。
LED具有眾多的技術優勢,其中之一就是紅綠藍三基色的色純度較高,構成更寬的色域范圍,由此構成LED-TV其色域范圍可高達NTSC色域范圍的120%以上。因此LED顯示在需要奪人眼球的傳媒界成為寵兒。而LED-TV走入家庭,我們不僅需要高色純度(即寬色域),更需要逼真的色彩還原。
造成LED-TV色彩還原性低,主要是人的膚色失真(偏紅)的緣由。要解決這一問題,可將紅綠藍三基色進行調整配色,具體可分成三層境界進行實踐。第一層境界是“主波長匹配”,紅色LED主波長匹配為612nm左右,綠色LED主波長匹配為548nm左右,藍色LED主波長匹配為465nm左右。第二層境界是“三基色色純度更高”。在實現了第一層境界“主波長匹配”之后我們發現,如果以犧牲色純度來實現“主波長匹配”,豈不是“得之桑榆失之東隅”?也許我們還得從上游芯片材料著手,甚至通過多基色配色技術來全面實現不僅紅綠藍“主波長匹配”同時“色純度更高”。第三層境界是“三基色色純度均衡提升”。如果我們匹配了波長,提高了色純度,但是三基色色純度的提升率不均衡,即紅色色純度提高約6%,藍色則提高了3%~4%,而綠色色純度則基本持平,那么“紅臉關公”現象依然揮之不去。故我們還須:上游從外延材料著手、中游從封裝著手(多基色封裝)、下游從色空間變換著手,努力實現在三基色主波長匹配的情況下色純度的均衡提升。
(編輯:daisy)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