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國美宣布與夏普彩電簽訂的12億元訂單產品將投放市場,其中70%是由國美定制的新品和暢銷品,平均價格優惠達30%以上。鑒于夏普此前一直在液晶彩電的產品質量及價格方面保持著雙雙領先的地位,此番大規模出貨無疑將拉近整個行業的價格上限,從而改變中外品牌的競爭格局。來自渠道的消息顯示,三星、索尼等外資品牌一個月前就已悄然將主流產品型號價格下調10%左右,由于外資品牌在價格敏感性上高于國產品牌,使得外資品牌的銷售量迅速上升。
來自蘇寧電器的銷售數據顯示,2月份以來,合資品牌市場占有率由2008年底的40%左右攀升至55% ;而此前2008年四季度,國內彩電企業的市場份額從50%迅速上升到60%左右。
對于這種變化,國內彩電企業負責人表現得異常緊張。“賣場的數據更多地體現了一二級市場的變化,但目前國內品牌主要的精力在‘家電下鄉’工程上,我們在三四級市場的增幅遠遠高于外資品牌。”海信電器總經理劉洪新表示。康佳多媒體營銷事業部總裁穆剛則認為,隨著平板產業鏈逐漸成熟,上游資源已經成為一個共享的平臺,國內品牌不再受制于液晶屏的供應。
外資風光不再
2009年1月在福建舉辦的“海峽兩岸平板顯示產業戰略合作論壇”上,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支持下,海峽兩岸11家平板顯示企業簽署內地彩電企業向臺灣液晶面板企業采購21.9億美元的意向書,意向采購金額比2008年增加了59%。與臺灣面板企業的良好合作無疑將進一步加強內地彩電品牌的競爭力。
業界普遍認為,夏普之所以在中國市場下此“猛藥”,主要還是來自日本市場的虧損壓力。2009年日本夏普正面臨著自1956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預計虧損額為1000億日元(約合11億美元),并因此關閉了此前一直引以為傲的多條液晶面板生產線,其中一直負責生產電視機面板的龜山第一工廠也將停產半年。原本在大屏幕占有優勢的夏普最近也不得不調整策略,用大尺寸面板生產線切割小尺寸液晶面板,由此拉低其終端產品的市場價格。
從大勢上看,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是歐美市場,而外資品牌企業最大的銷量份額恰好就是歐美市場,他們在國外的銷量份額是中國市場的五六倍。經濟危機使得歐美市場利潤大幅度下滑,直接拖累了其國內市場。投資巨大的液晶生產線原本是日資企業贏利的利器,如今卻成了拖累。
每年三四月份,是彩電新品競相上市的集中時段,許多品牌借此高調啟動彩電市場的春季攻勢。
2009年3月18日,康佳、海信雙雙發布春季新品,康佳以“節能運動高清”為主推概念,新品節能最高可達52%。海信則推出以“全程高清+網絡互聯”為主打特色的藍媒V88系列平板電視,實現了全程高清平板顯示技術與網絡多媒體資源的融合。
穆剛認為,“最近幾年,平板技術應用大都是國產品牌率先發起攻勢,像康佳的運動高清、創維的酷開、海信的全程高清無一例外,而外資品牌還在享受其品牌溢價效應帶來的好處,在國內市場缺少采用最新技術的意愿,而是更愿意用低技術、高品牌來打中國的市場。”
與外資品牌相比,國產品牌的更大優勢來自“農村市場”這個“大后方”。家電下鄉政策不僅僅是支農惠農,更是為制造業注入強心劑。國產品牌有著深厚的渠道基礎,長虹、康佳、TCL、海信、創維等5家國產企業花了20年經營地縣市場,80%的銷售來自地縣市場,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國產品牌正在農村市場大展拳腳,而外資品牌只能望而卻步。
面板商轉向
家電下鄉不僅吸引著彩電生產企業,也吸引著上游面板生產商,甚至幫助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經濟危機帶來的困境。
2009年1月,臺灣友達、奇美等上游面板生產企業先后減產,但隨著國內需求上升,奇美已經恢復了生產。據奇美電視面板事業總處陳立宜總處長介紹,“因為歐美不景氣我們本來產能利用率會低于50%,現在都已超過50%,而且繼續在往上攀升。”
正因如此,奇美針對內地市場調整了部門設置:電視面板事業總處和產業鏈創新暨發展總處——前者配合國內的品牌家電廠商進行面板配套,后者通過奇美自由產業鏈整合完成半成品出口和貼牌生產。顯然,奇美對內地液晶市場的欲望已經不僅僅是品牌家電廠商的上游供應,還希望延展到下游。“一些最先進的技術,我們肯定是優先提供給國內的廠家的。”陳立宜表示。
目前全球主要的液晶面板生產線共有5條,分別為中國臺灣地區的友達、奇美,日本夏普以及韓國的三星、LG-飛利浦(3月12日飛利浦出售完了其在LG Display公司所占有的股份,退出液晶面板業務)。這五家生產廠商供應了全球93%的電視液晶面板。
五大企業生產的液晶面板各有特色,日本屏強調色彩鮮艷,韓國屏強調超薄,中國臺灣液晶面更注重節能。在超大屏幕液晶電視中,日韓面板占據絕對優勢,中國臺灣企業主要生產40英寸以下的中小屏幕產品。
業內人士指出,在消費者心中,之所以日韓面板印象好于中國臺灣面板,主要認為日韓生產線更先進,比如三星目前有兩條7代生產線,而中國臺灣品牌則以5、6代為主。實際上,生產線的換代,并不代表面板質量有質的飛躍,更多代表切割、制造工藝更加成熟,更容易切割出大面積的面板。比如,中國臺灣5.5代和6代線主要切割37、32英寸面板,而韓日的7、8代線,切割40、46、52英寸面板,切割率在90%以上。液晶面板的質量,并不由面板的代數決定,而由于原料的差別,一條生產線上的產品,依然有A、B等級別之分。
來自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的最新數據顯示,從2008年12月到2009年2月,26英寸到46英寸的液晶面板價格都保持了穩定,其中高等級37英寸面板的價格一直保持在275美元左右,最低等級37英寸面板的價格也在250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