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消費級液晶顯示器70%的制造成本來自于液晶面板,而液晶面板的優劣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顯示器的性能。因此,許多消費者在選購時會特意關注顯示器所采用的是何種面板,甚至有的消費者認為液晶面板決定了顯示器的一切,為了買到配備了自己中意面板的產品,多花幾百、上千元也再所不惜。
比如說,同時是TN面板,許多消費者就認為三星面板要優于臺系產品,為了能購買一款三星面板的產品,遍查網絡后又挑遍電腦城之事屢見不鮮。再比如說,07年時瑪雅“大白”一開始使用MVA面板,雖然售價高達3699元,但仍得到無數網友的追捧;換成TN面板后,雖然大降千元,但仍引來罵聲無數。
作為顯示器廠商在這種“唯面板論”之前,為了推廣自己的產品,自然要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己任,不免要在液晶面板上做做文章。隨著時間的推移,再加上一些“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的推波助陣,液晶面板的許多特性或被夸大、或被扭曲、或別無中生有,已經將原本的真實篡改的面目全非。今天,筆者的這篇文章就是要撥開這重重迷霧,還液晶面板一個真面目。
(編輯 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