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去年底結束后,接續政策何時出臺一直備受各方關注,尤其是在家電銷售面臨嚴峻局面的背景下。據了解,家電以舊換新的接續政策有望在6~7月份出臺,不過政策補貼的著眼點主要不是放在刺激消費上,而是轉向扶持廢棄電子產品的拆解企業。如果補貼方案獲得批準,拆解企業最多能享受到85元/臺的資金補助,對于生產企業來說,利空的消息是要承擔廢舊家電的處理費用,利好的消息則是費用標準有所降低。
拆解企業 補貼力度不夠
“我們一直盼望著政策的出臺,再不出臺,拆解企業就活不下去了”,昨日,一位拆解企業的高管在接受采訪時透露,此前由于在購買家電時可以享受到最高400元/臺的補貼,消費者都愿意將廢舊家電交給正規的回收渠道,但現在政策結束后,廢舊家電回收又再一次面臨敵不過街邊“收買佬”的窘境,不少拆解企業的設備都處于閑置狀態。
據悉,中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下稱《條例》)已從2011年1月1日開始實施,《條例》明確,電視機、空調、電冰箱、洗衣機、微型計算機共5類產品將會成為首批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正規回收拆解的產品,生產企業將主要承擔處理費用。
與《條例》配套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已經幾易其稿,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具體收費標準和補貼標準。
筆者昨日從有關渠道了解到,《辦法》就是以舊換新的接續政策,目前正處在上報國務院的流程當中。“如果順利,《辦法》在6~7月份就能出臺”。
在筆者獲得的上報方案中,補貼對象為擁有拆解廢棄家電資質的處理企業,標準為:電視機85元/臺、冰箱80元/臺、洗衣機35元/臺、空調35元/臺、電腦85元/臺。
如果補貼能夠落地,將對拆解企業的業績形成實質性的利好。有拆解企業人士這樣計算:以一臺廢舊27英寸電視機為例,收購價約為70元,拆解后廢舊品可賣約60元,加上每臺20元的拆解成本,企業虧損約為30元左右。如果補助85元,企業可掙50多元。
但不少拆解企業卻沒有表現出非常樂觀的態度,“與以舊換新比起來,80多元一臺的補貼標準力度還是差很遠的,只能說是有總比沒有好”。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確保廢舊家電能在回收產業體系中進行運轉,而不再是由街邊“收買佬”收走。
生產企業 研究消化成本壓力
消息人士昨日透露,上報到國務院的征收標準比此前流傳的版本要更低一些。具體標準為:電視機13元/臺、電冰箱12元/臺、洗衣機7元/臺、房間空調器7元/臺、微型計算機10元/臺。
若按上述標準,這五類家電產品的廠家,一年繳納的廢舊電子回收處理基金將達到約20億~30億元。“如果按照上述標準來承擔廢舊空調的處理費用,我們大概估算了一下,一年將增加3億元左右的支出”,美的制冷家電集團中國事業本部副總裁王金亮對本報記者稱,希望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能更加流暢一些,充分考慮到生產、流通、回收和拆解企業各方的利益。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則稱,“如果政策出臺,我們要專門研究如何消化這一成本壓力”。
在商務部最新披露的數據中,今年一季度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銷售額同比下降5.8%。有業內人士甚至指出,這一數據偏保守,終端的家電銷售下滑應該超過了20%。一些生產企業為緩解承擔處理廢舊家電費用的壓力,此前已開始向拆解環節延伸。目前,國內家電業里,TCL、海爾、長虹等企業獲得了電子產品拆解處理的資質。但這條路以后可能越來越難走了,消息稱,給予基金補貼的處理企業名單,將從目前既有的105家處理企業名單中產生。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